top of page

我們在大里杙文化館共學趣

wudao20191128

大里舊名「大里杙」,「杙」指的是用來繫舟筏的小木樁。清朝時期,大里依靠大里溪的船運逐漸發展起來,由於河道湍急,竹筏抵達碼頭後必須繫於「杙」上,這成為當地的特色。當時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的說法,反映台灣六大繁榮都市的風華歲月。因船運之便,福興宮前至碼頭的街道逐漸成為商家雲集的市集,染坊、客棧、南北貨及藥材生意一度盛極一時。然而,隨著時代演變與河港功能消失,昔日的繁華逐漸消退。早在清乾隆末年,大里杙便開始商業發展,至日治時期因河流改道,河運功能日益式微。為便利行政管理,當時設立保正(相當於今日的里長)以執行政府政令。

而你曾經走進大里杙老街旁的大里杙文化館嗎?地方文化館跟你我生活之間的關係是什麼?建築的一磚一瓦訴說著什麼歷史意義?吾島文化邀請在地居民一起在大里杙文化館聚聚,舉辦動手作生活工藝,一邊想想社區公共空間藝文共學的可能性。


大里杙文化館前世今生歷史小知識 

大里杙文化館,是建於1929年,原本是日治時期大里杙保正集會所,且建物本身就是一幢具歷史性建築,光復後曾一度為居民俗稱的「中山堂」,成為地方政令宣傳、居民集會的場所,更一度成為社區活動中心。而現在發展作為地方文化館,定期依民眾申請,成為辦理藝文展覽之交流空間。從過去的歷史到當今的樣貌,能發現地方文化空間的利用上,充滿著無限多元的可能性。


■ 文化館社區美學再造——稻草工藝工作坊

|講師:賴素鈴(竹仔坑社區發展協會)

■ 文化館纖維藝術行動——生活編織手作工作坊

|講師:Grass/陳珈汝(藝術生活實踐者)

■文化館多元可能性——大里杙藝起想想

|講師:賴玉如(愛社享生活文化)/黃佩妤(藝術教育工作者)

|地點:412台中市大里區新興路2號


共學活動影響力

因當前面臨的挑戰是造成此空間運用與地方居民接觸度降低,因此往後計畫以行動模式擾動地方關注與參與,行動的目標以審議共學圈形式,討論大里杙文化館的空間運用與在地連結的議題為主。

藉由每場次的議題討論,導入公民審議精神,引動更多居民認識文化館及參與公共事務,逐步賦予文化館成為地方社區間交流與學習的平台。並盤點出居民對於文化館期待未來可能性,還有對於文化館內外的優點、缺點、特點與建議,供未來深化地方文化館作為地方文化體驗與交流之基石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