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美館的典藏作品收集了很多台灣早期稻田風光的藝術作品,例如林之助〈樹林〉、席德進〈收割〉、林智信〈臺灣農婦〉等等,工作坊的設計啟發也在此奠基下發展開來,帶領小朋友從欣賞典藏作品,開啟探索台灣這片土地的自然與生活多元色彩。
除了傳統創作媒材的介紹,我們也帶領小朋友認識另一種創作媒材——自然纖維,從五感體驗活動開始引導小朋友親近認識豐收後「稻梗」的媒材,因不同世代有不同的稻田記憶,農業時代的人們,有很多跟稻田互動的記憶,到了經濟快速發展後,我們漸漸遺忘跟稻田(自然)的關係,而同樣生長在台灣的我們,如何從稻田的時代變遷,重新看待人們跟自然關係的永續性。
並在過程引導大家討論農業廢料稻梗再利用的可能性,接著我們再近一步思考到人類生產過剩的廢棄「舊衣」再利用的思考,小朋友因認識廢棄衣物從生產、使用到消失的歷程議題,開始覺察日常衣物跟自己、環境的關係,並嘗試讓小朋友藉由工作坊參與編織創作,尋找自己想像中的豐收顏色與稻田意象,在合力完成共創後,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理念與工作坊帶給他的啟發。
此次帶領工作坊的藝術家陳珈汝,創作上多使用自然纖維與複合媒材,因喜歡關注自然環境、城市鄉村,所以嘗試讓觀眾探索不同纖維媒材在不同環境如何形塑當今的意義,與思考它過去的歷史脈絡。
國美館35週年的豐收現地邀請製作作品,也是將結合收割後的農業廢料稻梗與人類廢棄的衣物結合,並在作品形塑過程帶入民眾參與式的創作,邀請觀眾省思自己與環境的關係,自然環境的豐收跟你的關係是什麼?你自己對豐收的定義與期望是什麼?希望實驗台灣自然媒材、人、空間的關係發展,持續讓創作過程保持開放和多元的對話。
Yorumlar